据新华社电 “重组牛排”是用“胶”粘的?饮用水加了氮气能喝吗?……过去一年里,老百姓心头的这些“舌尖上的疑问”被反复热炒,问题的答案却越来越模糊。
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对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在日前举行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一年来老百姓“舌尖上的疑问”进行了权威解读。
“重组牛排”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 卡拉胶不等于工业用“胶”
【热点】2016年底,有媒体报道称,从澳洲肉类市场流入大量的“重组牛排”“胶水牛排”,都是用“次品肉块+肉胶”拼接的,报道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解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首先,“次品肉块”其实是肉的分割或者肉块修整中产生的“碎肉”,绝不等同于“劣质肉”;其次,“重组牛排”使用的卡拉胶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也不等于建筑用“胶”、塑料用“胶”。“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此项技术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
【提示】消费者在选购牛排时,可通过配料表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如果标签中有配料表,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可能为“重组牛排”。“重组牛排”在加工过程中,加工的周期越长,微生物生长的几率越大,建议100%加热之后再食用。
饮用水加了氮气能喝吗?
专家称可放心购买
【热点】2016年年初,某品牌包装饮用水被举报在水中添加了氮气且未标识,并怀疑为工业级氮气。此事使得食品中的“加工助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
【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食品级氮气作为合法的食品加工助剂,对人体健康不产生影响,多种食品中均有使用。因为它具有高度安全性,所以无需标注残留量。在饮用水当中使用氮气,是一种成熟工艺。
【提示】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和食用以食品级氮气作为加工助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区别在于,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作为配料而存在,不需要在最终食品中被去除;加工助剂在加工过程中与食品接触,但与食品本身不一定有关,一般应在食品中除去而不会成为食品的最终成分,或仅有残留。
果汁标注“100%”涉虚假宣传?
消费者应正确理解
【热点】有媒体报道称,消费者在购买标称“100%纯果汁”时发现其配料表中含有纯净水,认为这是商家在故意炒作概念。“复原果汁”的话题一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解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小松:100%果汁产品在包装上向消费者明示产品配料中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属于复原类的果汁。浓缩或复原果汁标注100%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与行业惯例,消费者应正确理解。同时,果汁中原果汁含量国家标准亟待制定,避免某些企业生产与其标称含量不相符的果汁饮品。
玉米粉“被壮阳”?消费者应认准“蓝帽子”
【热点】2016年4月,有媒体报道,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将“伟哥”主要成分西地那非掺入玉米粉中,冒充保健食品,销往全国多地。
【解读】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主任金宗濂:西地那非不在保健食品允许使用的原料目录内,属于“违法添加”,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目前保健食品可以声称的保健功能有27项,没有“改善性功能”这一项。明示和暗示保健食品具有“壮阳”“改善性功能”的产品均属违法夸大宣传。政府应加强监管,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
【提示】消费者应仔细查看购买的保健食品是否有“蓝帽子”,即保健食品的标志和批准文号,还需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进行查询和核对。在食用保健品时,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包括适宜和不适宜人群,知晓是否适合自己服用,特别应注意说明书中的警示语,正确服用保健品。
儿童普遍暴露于抗生素?临床滥用为主因
【热点】2016年年初,据媒体报道,上海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苏浙沪地区儿童普遍暴露于低剂量抗生素。该研究认为,这种广泛暴露状态可能加重细菌耐药,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人群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解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目前我国细菌的耐药问题主要来源于临床人用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医院内的交叉感染。细菌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一大挑战,如果现在不引起重视、不加强监管,有可能使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