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秧歌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山东秧歌各地流行,风格多种多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鼓子秧歌”、 “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称“山东民间三大舞蹈”。

鼓子秧歌起源于宋代,流传于黄河下游的商河、惠民、无棣等县,与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锣鼓一脉相承。舞蹈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道具分别为绸伞、圆鼓、双棒、彩扇和绸巾,“丑伞”是秧歌队的组织指导者,队形变化由他带领。 “鼓”为武生,人数多而动作复杂,是骠悍威武的主角。“棒”和“花”由男女青年扮演,是青春活力和美的表现。此秧歌人数十个至二三百个人,舞队整齐而千变万化,舞姿拙朴雄壮,气势恢宏,极为壮观。

胶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个,是传说中两个家庭的全部成员。一对“鼓”是男性壮年,一对“扇”是“棒”的妻子,一对“小”是“鼓”的小女儿。舞蹈动作多以“韧性”为主。十个演员跑满场,又舞蹈,又演戏,十分引人入胜。

胶州秧歌流行于胶县一带的一种地方性秧歌。其舞蹈部分技巧要求较高,小场的歌唱部分曲调婉转抒情,曲目较多,常用的曲调有“老腔”、“小腔”、“南罗”、“东坡”、“扣腔”、“女戏腔”等。表演中有较固定的角色名称,所以音乐也很注意个性化和戏剧性效果。

海阳秧歌的角色众多,整个舞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领头的是“药大夫”,是整个秧歌队中的指挥兼领舞。其它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 “渔夫”、“樵夫”、“货郎”、“木桶”、“村姑”、“大头和尚”等各色人物。舞蹈动作刚中有柔,“扫堂鼓”、“大扑腿”等气魄较豪迈,而“彩扇”等许多动作又柔和婀娜。

胶东秧歌是流行于莱阳、福山、乳山、海阳的一种秧歌形式。音乐由三部分组成:小秧歌(也叫 “领唱秧歌”)、“跑四川”和“走戏腔”。领唱秧歌是秧歌头的专用曲;[跑四川]是被广泛使用的一个曲牌,也是胶东秧歌中的主要曲调,“走戏腔”则专指穿插在秧歌中的各种带有人物情节的生活小调,它们的结构形式有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每当结束句出现前总有锣鼓伴奏。

平阴秧歌,流行于平阴县境内, 它的曲调进行流畅华丽, 古老曲牌很多。主要有[耍孩儿]、[叠断桥]、[清江引]、[照凤阳]、[桂枝香]等,多数曲调结于角(3)音。小场演出以民间故事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十八大姐斗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