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古代文化名人:
晏婴(? ~公元前500) 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高密)人。齐灵公26年(公元前 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使晋联姻,与晋大夫叔向议论齐政,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丘(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少 “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 (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50,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自称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弟子相传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 70余人。 孔子曾大力宣传 “仁” 的学说。认为 “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但“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实际上是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为目的的。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但仍强调“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但鄙视“学稼”“学圃”,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论点。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曾子(前505~前436) 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一说为平邑县)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学生。以孝著称。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 “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 “犯而不较(计较)”等主张。《大戴礼记》中记载有他的言行,相传《大学》是他所著。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孙武 春秋时兵家。字长卿,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他主张改革图强,认为当时晋国六卿所进行的土地制度改革,其中亩大而税轻者可以成功(见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 ·吴问》)。认为“兵者国之大事”(《计篇》),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他的这些思想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著作有《孙子兵法》,为中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
扁鹊 战国时期的名医。姓秦,名越人,号卢医。齐卢(今长清)人。少年学医于长桑君,青年时已成名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望色、听声后能知病之所在,讲求辨证诊疗,反对巫术治病。曾带徒子阳到各地行医,遍游邯郸、洛阳、咸阳等地,擅治妇、内、五官、小儿诸科疾病,被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后因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令李醯嫉忌,李派人把他刺死。著有《扁鹊内经》9卷、《外经》12卷,已佚。今存《难经》一书,一说后人托作,但体现了他的医学思想。
子思(前483~前402) 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观念 “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 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等,相传是他的著作。
墨翟(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 “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不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但赋以“非命”和“兼爱”的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初步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并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企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说服当时的王公大人,以改善劳动者、小生产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他探究了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了“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命题。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唯物主义倾向,为墨子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鲁班 我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公输氏,名般,春秋时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 “鲁班”。据传因鲁君保守,遂南游楚国,得楚王重视。曾创造攻城的“云梯”,水上作战的武器“勾拒”,磨粉的硙,发明木作工具。传说他削竹片和木料作成“木鸢”,能飞翔于天空。后世把他奉为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等建筑工匠的祖师,称“鲁班爷”。
弈秋 鲁国围棋名手,春秋战国时人。围棋作为具有军事性质的体育游戏,在当时极受重视,出现了象弈秋这样的名手,他既是优秀的棋手,又是精通 “弈道”的理论家,被孟子誉为“通国之善弈者”。所称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
孙膑 战国时军事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他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他主张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见威王》)。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转脸)”(《将德》)。认为采取“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威王问》)等方法,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八阵》)。著有《孙膑兵法》,《汉书·艺文志》称为《齐武子》,久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大宗竹简,经查明为《孙膑兵法》的有440片,约1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