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古代文化名人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刘洪 东汉末天文学家。字元卓,山东蒙阴人。曾为郎中,后为山阳太守。所著《乾象历》是我国根据月球运动不均匀性而制订的第一部历法。在推算日食、月食时采用了定朔的方法,测得一近点月(月球两次通过近地点的时间)的长度为27.554756日,白道和黄道约成6 °的交角。他还曾作《七曜术》,并与蔡邕共修《汉书·律历书》。

诸葛亮(181~234) 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 “卧龙”。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他说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传说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10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著有《诸葛亮集》。

孙炎 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郑玄弟子,当时称为 “东州大儒” 。 撰《周易春秋例》,并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等书作注。另撰《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反切从此盛行。所撰各书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张邱建 晋代数学家。清河(今临清东)人。著《张邱建算经》3卷。此书约成于公元461~485年。它是约在东汉初期成书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之后有突出成就的数学著作。在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等差数列的解法,以及不定方程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已不限于整数;在等差数列方面已形成系统的理论,早于印度两个世纪。最早研究了一题数答的不定方程。《张邱建算经》被后世列为 “算经十书”之一。

羊祜(221~278) 西晋大臣,文学家。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魏末任相国从事中郎,参与司马昭的机密。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后,与他筹划灭吴。泰始五年(公元269年)以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出镇襄阳。在镇10年,开屯田,储军粮,作一举灭吴的准备,平日则与吴将陆抗互通使节,各保分界。屡请出兵灭吴,未能实现。祜才思过人,博学多识,善作诗属文。他的文章以《请伐吴疏》、《让开府表》最为著名。前者议论稳健,简捷有力,后者情意恳切,语气平实。刘勰在《文心雕龙 ·章表》中称赞此文曰:“羊公之辞开府,有誉于前谈”。萧统的《文选》也收录了这篇文章。 祜所著文章及《老子传》 并行于世。其诗文多已散佚,今存疏表为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卒时年仅24岁。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 “正始之音” 。 他把孔子与老子结合在一起, “援道入儒,以道释儒”,是王弼思想的基本倾向。认为 “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道” 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更从 “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道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对于儒家经典的注疏,王弼一反汉儒解经之支离烦琐,偏重哲理,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其《易》、《老》之注,唐宋之后均曾被官方定之为标准注释。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左思(约250~约305)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市)人。官秘书郎。齐王(司马冏)命为记室督,但他以疾病为由坚辞不受。左思博学多才,词藻壮丽,兼善阴阳之术。出身寒微,不好交游。《晋书》本传谓其构思10年,写成《三都赋》, “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其诗语言淳朴,所作《咏史》诗8首,托古讽今,对门阀制度表示不满。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 “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工书法,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成为妍美流便的新体。其书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化,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影响极大。书迹刻本甚多,散见宋以来所刻丛帖中。行书保存在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内最多。草书有《十七帖》等。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等帖。

何承天(370~447) 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历官衡阳内史、御史中丞等。世称何衡阳。博通经史。精于历算,曾考订 “元嘉历”,订正旧历所定的冬至时刻和冬至时日所在位置,正式废除平朔,改用定朔,使日月蚀必在朔望,对后世颇有影响。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1428。兼善弹筝,通音律,反对京房把乐律“谬为六十”,发明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又曾奉命纂修《宋书》,未成而卒。他运用自然科学在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多次进行反佛的理论斗争。认为“生必有死,形毙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在形神问题上集中批判佛教的“神不灭”说和因果报应说。著有《报应问》、《达性论》。

颜延之(384~456) 南朝宋诗人。字延年,琅玡(今临沂)人。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读书。入仕途,每犯权要。与谢灵运齐名,世称 “颜谢”。其诗好藻绘,喜用事。所作《五君咏》较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颜光禄集》。

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卓著。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谢、颜、鲍。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人称其为鲍参军。子顼起兵失败,照为乱兵所杀。其诗反映了庶族地主对当时士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情绪。长于乐府,尤擅七言歌行,风格俊逸,杜甫有诗云: “俊逸鲍参军。” 他的诗对唐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也擅赋及骈文。所作乐府《拟行路难》19首(一作18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都较有名。沈德潜《古诗源》称其诗 “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鲍照著诗赋杂文10卷传于世,有《鲍参军集》。

刘勰(约465~532) 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字颜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世居京口(京口 —称南东莞,今江苏镇江)。早年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梁武帝时,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早在南齐末年,写成《文心雕龙》50篇,发展了前人进步的文学理论批评,抨击当时创作界片面追求形式的风气,体系较为完整,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