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视“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
道教自明代中叶以后才逐渐走向衰落。
道教哲学思想体系是东晋葛洪奠定的。
道教规定了许多戒律,它们是世俗道德善恶观念和宗教信仰善恶观念的综合反映。
东汉时,佛教传入后,中国即有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传说。西晋时,出现《老子化胡经》。
道教与佛教在理论上有相互吸收和渗透的情况。
律宗,全称“南山律宗”,创立者为唐代终南山道宣。
道教的“老君五戒”为:①不得杀生;②不得荤酒;③不得口是心非或作不得妄语;④不得偷盗;⑤不得邪
净土宗,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以《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和世亲著《往生论》为经典依
中国奴隶社会以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
法相宗 唐玄奘及弟子窥基创立。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创始人为法藏,因武则天赐号“贤首”,又称“贤首宗”。
禅宗,创始人传说为菩提达摩。主张理入、行入的修行方法。禅宗从唐初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
密宗,亦称“秘教”,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
三阶教,亦称“三阶宗”或“普法宗”,隋代信行创立。其代表作是35部、44卷的《三阶佛法》。
中国佛教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以及地区和民族的差别,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支派,但总的看来,它是中国
产生于中国东汉晚期的一种以神秘化了的“道”为宇宙本原的宗教哲学。
宋代以后,一些主要佛教宗派的基本观点为儒学所吸收,佛教思想日益与儒、道相融合。
天台宗,中国佛教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派别,开创于南朝末、隋朝初。
东汉末,当时佛教的主要译作有安世高传译的小乘佛典,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佛典。
魏晋时,佛教般若空观受到门阀士族的欢迎。与魏晋玄学密切结合,形成风靡一时的般若学。
南北朝时,佛教势力在内地又有所扩大。
佛经的翻译至西晋竺法护、姚秦鸠摩罗什,达到了新的水平。
隋唐时期,佛教与儒、道并称三教。三教之间,进行长期争论,互相斗争和渗透。
校勘时需以古本或善本作为底本,具体方法是:①对校法,即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即加
中国木版刻印术发明较早,许多典籍自宋代以来一刻再刻,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版本的不同卷次之间
训诂的基本方法:①广证博考,寻求古训通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把现实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人类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个人
佛教的宣传方法多用理论思辨、逻辑推论、概念分析来论证其基本教义。
佛教经典先是口头传诵,后来才有写在贝叶上的写本。
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
孟子大力宣扬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的德目体系,又把仁义礼智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认为
唯识宗由玄奘及其门人窥基创立,着重介绍并宣传印度佛教的唯识学说。
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在于人性本善,而在于对生物本性的改造
柳宗元明确提出,天无意识,不能“赏功而罚祸”。
庄子宣扬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追求所谓“逍遥”的精神境界,企图脱离纷
宋元明清哲学是以理学为特征的。
汉初统治者慑于秦亡的教训,抛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崇尚黄老之学。
宋元明清哲学研究:理气、道器;心性、心物;闻见、知行;两一、变化;古今、理势。
董仲舒以儒学为宗,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种天人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关于中国哲学史史料的收集 整理、研究 分析、鉴别和使用的科学。
玄学思潮应运而生。
善本书的标准大致有:①无删节、无缺页的“足本”;②经专家校勘注释的“精本”:③作者本人的稿本或
玄学创始于何晏、王弼。
鉴别真伪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本书内容进行分析,看书中的事实 谥号、避讳、制度、官称、习惯用语
魏晋玄学从有无问题的争论引申出所谓 “名教与自然” 之辩。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任务与方法:发掘隐没史料、辑佚、鉴别真伪善否、校勘、训诂等,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王弼把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他的“以无为本”的哲学体系,认为“自然”和“无”、“名教”与“有”具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中国历史中有哲学意义的文字记载、文物以及口头传说,是中国哲学
嵇康、阮籍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认为名教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是束缚人性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