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简介-人物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46
分类


  社会式:它是以高级平民学校或平民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各种活动为中心,使毕业生按照四个方面继续受教育。这主要针对成年人和妇女。青年农民在平民学校毕业后加入“毕业同学会”(或校友会),他们可以利用“流动图书馆”,阅读农民周刊,并向该报投稿。此外还有:组织戏剧社和辩论俱乐部,为村民办无线电广播,传播农业知识;举办墙报、板报、刊登当天新闻及知识技能;调解民事纠纷。还有植树、修路、农业展览、反毒品买卖、禁毒拒赌运动等等。“同学会”会员还可当“表证农家”,向广大农民表演与解说农村建设的知识技能。
  家庭式:家庭式教育是中国的特殊教育方式,它主要是“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的分子施以相当的训练”,使在家庭中的老少男女都能得到相当的教育,分别有户主、主妇、少年、闺女、幼童五种组合。这种方式常与学校式、社会式结合进行,目的是帮助改良家庭的日常生活,帮助解决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扩大家庭的责任感,减少对上学青年、儿童的反对和阻力,使家庭社会化、增进家庭的社会责任

四大教育

四大教育是晏阳初在定县实验中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整体推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平民普遍都具有“愚、贫、弱、私”四大疾病,这是定县调查研究的结论。他说:“在定县,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农村问题是千头万绪。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又认定了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四大基本问题,可以用四个字来代表它,所谓愚、贫、弱、私。”
  所谓“愚”,是指那时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甚至目不识丁,他们普遍认为读书只是“读书人”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他们中80%以上都是文盲。所谓“贫”,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所谓“弱”,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东亚病夫”,人民的生死存亡只得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上。所谓“私”,是指中国最大多数人民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和公民常识,可说是“一盘散沙”。这几个缺点不治,就根本谈不上乡村建设,广大民众只会受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和剥削。
  针对以上四大病症,晏阳初他们研究出“四大教育”之法,这就是: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贫”,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文艺教育包括文学和艺术教育。首先用《平民千字课》教育农民,扫除他们中的文盲,使他们掌握识字的工具,通过文学艺术教育,使平民能应用识字工具,丰富其文化生活。培养平民的知识力,以适应复杂的现代生活。生计教育是指普及科学知识,改善其生计组织,以提高其生活水平。由于农村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落后,经济上又无通力合作的组织能力,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科学头脑,才能解决生计困难。卫生教育是指普及卫生知识,培养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力量创办公共卫生事业,以提高其健康力,使人人成为强健的国民。公民教育在四大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是努力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处在任何团体,皆能努力成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另一方面要在人类普遍具有的良心的基础上,培养和增强民众的判断力,正义感,使受过平民教育的人皆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这实际上是对公民进行的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道德训练

五个结合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联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
  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所以,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们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乡村建设是没有用的。“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晏阳初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为教育而教育”的作法。一方面使教育者先受教育,主张知识分子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与农民相结合,深入农村,向农民学习,“从农民生活中找材料”,根据农民需要编写适用的教材。另一方面,“教育的内容就是建设的需要,教育的过程就是建设的过程,教育就是建设活动”。教育者必须将自己的知识简单易行地教给已识字和正在识字的农民,并且身体力行地示范。这样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者不仅对农民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同时注意到使农民运用其知识技能以谋乡村的建设,使教育的结果成为乡村建设的力量,推进和促进新民社会的实现。这就是晏阳初“以教育为经,建设为纬”的平民教育思想。
  第三是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晏阳初认为,民众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而中国最大多数的民众是在农村里的农民。农民是国家的基础,是民族生命的源泉。“使农业科学深入民间”,这是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深知,过去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大都在城市,“农业科学家与农夫,各自为谋,不相闻问”。还在1923年“平教会”成立之初,晏阳初就动员一大批农业科学家、教授去定县农村实地调查研究和实验,使科学与农村实际相结合,从农民的实际生活中找出切肤之问题,应用科学的实验,以求答案,加以推广。
  第四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民族的新生命,塑造民族的新人格,促进民族的新团结。平民教育的“平”字,一是人格平等,二是人人均有受教育的机会,三是治国平天下。因此,平民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使受教育者取得识字的工具,取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上物质上的要求和问题,而是要通过平民教育这种手段,达到改造民族生活,使民族再造成为有觉悟有道德有公共心有团结力的新民族。
  第五是个人与集体相结合。晏阳初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智慧潜力,我们的祖先曾对世界文明作出过伟大的贡献。但近百年来,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官僚地主的压迫剥削,使得他们大多数人变得愚昧无知、自私自利、贪图安逸、不求上进。因此,晏阳初在“公民教育”中创立出一套提高民族自觉心的“组织教育”的方法。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其根在中国。他1985年和1987年以90多岁的高龄远涉重洋回祖国参观访问,他“五体投地”称赞今天的中国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访问期间,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颖超、万里、周谷城的亲切接见,他仍然关心农村的建设,他说:“科学不应是少数人享受的,而应是全世界劳苦大众都享受的,应该成为他们的知识,成为他们的技能,使专家的所有科学知识能够打入到民间去。”他表示:“我们愿意把我们70多年在乡村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人民解决问题所取得的一点知识献给祖国。”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在我国今天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农、科、教结合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仍有借鉴意义。
  注释:
  《晏阳初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第482─483页、557页、566页。
  《晏阳初全集》第一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65页、246页、247页、246页、320页、423页。
  张世文《定县农村工业调查》,1935年第一次印刷,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第473页。…